2025 年 3 月 9 日至1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增城区第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区文化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我校副校长余家军、教师巴雅尔、林荣霞出席了会议,三位教师立足专业领域积极履职尽责,聚焦教育、产业、民生等核心议题建言资政,为增城现代化建设注入“华商智慧”。
聚焦核心议题,贡献专业力量
职教赋能产业,创新链接湾区
作为教育界别政协委员,余家军副校长充分发挥高校与区域发展的桥梁作用,提交了两份提案。在《关于大力推动增城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的提案》中,他提出构建“产业需求清单+院校培养清单”动态匹配机制,建议由政府牵头建立“增城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实时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主导产业技能人才缺口数据,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余家军副校长在《关于建立健全港澳青年来增城创业服务机制的提案》中建议打造“一站式”港澳青年创业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法律保障、融资对接等集成服务,并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提出在增城开发区试点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配套人才公寓、跨境政务绿色通道等设施,增强区域对港澳人才的吸引力,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服务。
均衡教育资源,打造“双减”增城样板
巴雅尔副教授提交的《关于促进广州市增城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提案》,直指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他提到,当前增城城乡教育发展还有差距。一方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人口流动趋势,在广州东部中心、科教城等重点区域优先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同时,实施“薄弱学校提升工程”,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师资、课程、管理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优化职称评聘与激励机制,对长期扎根乡村的教师予以加分倾斜。此外,巴雅尔副教授还提出打造“双减” 增城样板,开发非遗课程(如榄雕、舞貔貅)、田园实践基地等特色课后服务项目,建立 “家校社” 数据共享平台,预警干预学生心理问题,推动素质教育与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深化讨论交流,共谋发展良策
在分组讨论会上,余家军副校长凭借其在教育领域的专业实践经验,针对产教融合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指出应依托广州科教城深化产教合作联盟建设,构建”政产学研”创新发展生态,同时提出实施“广聚英才”工程,设立“双师型”教师引进与培养专项计划,激发教师提升实操技能的积极性。巴雅尔副教授将目光聚集于教育领域。他提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优化职称评聘与激励奖励机制。林荣霞副教授就产教融合议题展开探讨,分析了当前增城区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等困境,提出了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等创新性建议,有效探索了破解当前增城区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校热企冷”现象的发展路径。
统战搭桥聚智慧,赋能增城创未来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统战部始终注重党外代表人士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通过搭建参政议政平台、强化实践锻炼,提升其担当意识和建言资政能力,引导我校教师将学术专长与地方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我校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使命,三位委员的扎实履职,正是学校“产教融合育英才,服务湾区促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在本次会议中,我校政协委员们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在会议讨论、提案撰写等环节表现活跃。他们所提出的各项提案与建议,不仅展现了对区域发展的深刻洞察,更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心声与诉求,受到与会各方的广泛关注。
未来,学校党委将持续引领党外知识分子和高层次人才紧密围绕地方中心工作与发展大局,聚焦区域发展重大问题,通过政协提案、社情民意调研等渠道及时汇聚民智、反馈民意。同时,通过专题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强化我校统战对象“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履职能力建设,继续发挥高校智库优势,推动更多优秀成果与增城发展需求对接,与增城同心同行,共绘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